無論佐粥還是配米飯,亦或是做成蛋黃月餅、粽子或者青團,咸鴨蛋都是不二之選。咸鴨蛋香,香在蛋黃會流油,翻砂、紅亮的咸鴨蛋黃令人垂涎欲滴。鹽究竟對鴨蛋做了什么,才造就了咸蛋黃這樣香到流油的神仙存在?

油,原本就存在于蛋黃中
咸鴨蛋黃中的油不是憑空出現的,它原本就存在于蛋黃中。蛋黃中的脂肪非常豐富,大約占到30%—33%,油就來源于此。
在鮮蛋黃中,油脂以小油滴的形式存在于分子中,蛋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共同形成了一個乳劑系統,所以在外觀上看起來沒有油。而鮮蛋在腌制過程中,鹽分會透過蛋殼侵入蛋內,一方面使得水分減少,另一方面使得蛋白質在作用下起了緩慢的變性凝固作用,蛋黃的均勻膠體狀態被破壞,而原本均勻分布在蛋黃中的小油滴慢慢積聚起來。
如此一來,蛋白質與脂肪分離,從而形成流油的效果。正是因為油屬于鴨蛋黃本身,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油脂健不健康這一問題。
怎么才能使蛋黃“流油”?
新鮮的蛋黃可以看成油脂均勻分散的乳劑,而餐桌上的咸蛋黃則有很多油脂從中分離出來,這說明原本的乳劑結構遭到了破壞,也就是“破乳”。

造成乳劑結構破壞的首要因素自然是腌制過程中進入鴨蛋的鹽。鹽腌一方面會造成蛋黃中水分的減少,另一方面也會改變蛋白質的溶解性。隨著腌制時間延長,生蛋黃會逐漸凝固,并開始出現分離的油脂。
不過,腌制過后的加熱步驟非常重要。加熱可以使脂蛋白結構進一步破壞,將更多油脂釋放出來。有實驗顯示,在用25%的鹽水腌制35天之后,生咸鴨蛋的蛋黃油脂滲出率大約有20%,而將它煮熟可以使油脂滲出率增加到40%左右。
順便說,只是把鮮蛋煮熟其實也可以使蛋黃的油脂滲出率增加一些,但程度遠沒有煮熟咸蛋黃那么明顯,也達不到肉眼可見的流油效果。
咸蛋清怎么辦?
人們癡迷于咸蛋黃的口感,不僅直接拿來吃,還把它做成蛋黃月餅、蛋黃粽子、蛋黃酥、蛋黃焗南瓜,但咸鴨蛋的蛋清部分卻總是沒人愿意吃。這一方面肯定是因為蛋清缺少油脂香味和豐富的質感,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咸蛋清實在是太咸了。

實驗數據顯示,在經過35天的腌制之后,咸鴨蛋蛋黃部分的含鹽量約為2.25%—3.29%,與此同時,蛋清部分的含鹽量則會飆升到8.23%—11.61%。蛋黃遠沒有蛋清那么咸,這應該有兩方面原因:首先,鹽擴散到蛋黃部分會慢一些;其次,蛋黃含水量低、脂質含量高,而鹽很難溶解在油脂中。
咸蛋黃遠比咸蛋清有市場,但傳統的腌制方法又是用整個鴨蛋進行的,這難免會帶來多余蛋清如何處理的問題。為了避免浪費,現在也有了一些將鴨蛋黃分離單獨進行腌制的技術。
明明都是蛋,為什么不選雞蛋?
由于鴨蛋的脂肪含量比雞蛋高,制作咸蛋時更容易出油,使咸蛋口感更好,而雞蛋殼薄,腌制后的雞蛋的蛋白會更咸,并且出油少或不出油,口感不佳。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咸鴨蛋商家都以蛋黃留油作為賣點,同時在腌制過程中鴨蛋自身的腥味也會被徹底去除。
腌蛋步驟
咸鴨蛋步驟十分簡單,一般家庭都可以操作。家庭中制作咸鴨蛋,一般取10—15個新鮮鴨蛋洗凈,浸泡在調好味道的鹽水中,密封存放在陰涼處,腌制好煮熟就可以了。具體的腌制時間長度要根據季節和溫度進行調整。一般來說,夏季需要腌制半個月到1個月,而冬季需要腌制2—3個月。

這些人群應謹慎食用咸鴨蛋
咸鴨蛋的營養成分十分豐富,富含卵磷脂與不飽和脂肪酸、氨基酸等人體生命重要的營養元素,但部分人群不適合多吃。首先,高血壓患者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應謹慎食用。咸鴨蛋中含有大量的鹽分,膽固醇含量也比較高,過量食用會使血壓升高。其次,肝病患者也要少吃。咸鴨蛋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,多吃會給肝臟增添負擔。最后,孕婦、脾陽不足、寒濕下痢者不宜食用。